这是我回国后对中日学术界以及科研态度的一点感受与总结。
一、我国学者普遍缺乏培养年轻人的格局与胸怀。鼓吹自己的研究天下无敌,捂住所能拥有的,利己主义盛行。
感受最深的,是同为学生,我们在国内发论文永远需要排队、需要资历。在日本,重内容重科研成果选大于你叫什么名字。
在我百家号的文章里评论里有高校教师指出,学生的学费一个学校收齐不过是两亿他们不靠学生学费发工资,靠国家拨款支持,因此他们认为重科研很正常,教学岗与科研岗分立很正常。科研的瞧不起搞科研的很正常。言下之意,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学生,在于做研究。
那么我特别想问,如果大学没有大学生,国家给你拨款的意义何在,支持研究的意义何在?研究成果写学生的名字了吗?是不是只写我们自己的名字和学校的名字?
教学跟科研脱离,教学岗跟科研岗的独立只是说明了轻教学重科研。为什么在国外它是合并的,为什么国外没有鼓吹做研究的多厉害,而是作为一种职业精神?
只要我们愿意找教授去解惑或者就某个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,教授们是很乐于欣然地传授和给予启发,把他所知道的能给予的告诉你,并严格指出问题点帮助你改正。
他们会有特别的时间腾出来,腾出来给学生找他们。谈学术论学术,以至于我们都不敢无事不敲开他研究室的门。
他们也是视科研为生命的人,他们0社交除了吃饭睡觉上课讲学,其余时间都是铺在学术研究上,但他们同样重视学生。
因为跟学生谈论研究,也是深化知识共同发现问题的一环,对教学研究也是相辅相成的。
他们上课基本使用的是他们研究方向的教材,这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冲突。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了教学与科研分立?
在国内找教授意味着还要请客吃饭搞好关系。好像我们与某个关系只有很好,他才会给你分享一些知识和研究技能,但不会是全部。不希望你超过他?
我深深不会忘记我刚来日本不久即将参加博士入学申请考试之前,我只是跟我的教授说很烦恼,关于研究。
看到邮件后,他第一时间让我去他的研究室跟我谈心。他问我在国内做什么研究的,并让我拿论文给他看,给我提供方向性建议。并嘱咐日本学姐给我改论文,指出问题点。
他不忙吗?一个为了研究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的人,一个从周一到周日都在研究室灯火通明的人。
他在课上从不吹嘘自己的研究,也不介绍自己的经历,而他是学术界赫赫有名的学术铁人,学科研究前沿人物。
他课堂就只讲知识,但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。他也是文科教授,他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,传递的都是知识批判,是传达这个已成定论的知识点,大家如何看。
知识传授,对于国内教授而言教本科就是挺没颜面觉得太简单。因为对国内教授而言,本科教育就是单一的知识传递,是A就是A。国外传递的教育是A为什么是A,又没有成为B的可能。
这就叫做批判式学习,思维能力的学习。本科教育,不应该是应试教育,而是培养学习能力、思维拓展能力。
因为我们毕业面临的是社会严苛的真相,有可能是与大学教育无关的部门产品,我们有可能进的是企业、医院、政界,我们接触的东西不同,但技能习得难道不是靠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?
如果我们做的研究只是发表在了期刊,无人阅读,如果它甚至不能与学科教育挂钩,我们的研究有何意义?理工工学只要产学研相结合,它带动科技经济的发展同样是有意义的。
衔接学科培养思维,说不定本科里就会有科技人才出现、经济领军人物出现,还有政治、历史、精神领域层面的人物出现。
学科教育与科研断层、分立,大学老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?高薪养研究人员,国家难道不是希望出现具有引领精神文明、物质文明的东西出现,而是希望养肥我们自己?
二、国外鼓励给予年轻人学术舞台,重在培养中青年研究者,在国内怎么就变成了学术垄断?
我们在日本,只要你对某个研究领域感兴趣,只要你提交的发表摘要足够优秀,任何人一视同仁可参加高规格的学术发表大会,国际研讨会学生也能参加,同样给予差旅费。因为重视知识。
他们参加学术发表,不是为了积攒个人名气与资历,而是出于对某个研究课题的共同兴趣。
学术研究,人人平等。即使你是学术界毫无名气毫无资历的小辈,你只要论文内容优秀,你同样享有被审稿的权利。
学术界大前辈可能会因为对你的研究感兴趣从其他城市过来,或者大家汇集在东京共同参与,踊跃发言。发言没有奉承,全是对你研究的问题点提供意见,以便论文化。通常学术口头发表都是研究中途的东西阶段性发表,通过口头陈述内容展示资料与PPT来发布自己的构思。
我们国内是生怕公开未成形的东西,生怕被别人剽窃或者抄袭了。其他国家我不知道,就日本而言,你是这个学术领域的人,对学术成形已成定论的东西都是仔细研读的,否则你很难称作教授,也愧于这个称号。
造假当然也有,概率极低。发现了就是要自动滚出学术圈的,从此你的学术不再有人相信,因为代价是极其高的,是学术生命的彻底终结,它不亚于中国顶流明星的塌房事件。
为什么日本学术界耻辱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成为轰动性新闻,因为造假是学术界乃至日本所耻的事件。所以她的导师畏罪自杀。因为这是一种耻辱,而这是自己的学生。师生具有连带自责的责任。
我们需要的是百家争鸣、百家齐放,这样才能真正带动一个社会真正的发展与进步。
讲真,学术界还不如今日头条、百家号。在这里,人人平等,人人拥有机会。自媒体时代,重视内容的产出其实是学术界需要学习的。
希望有一天我们汇集一堂,谈论的不是资历、不是我发表了多少论文、我有多少国家项目,而是谈论目前的学术热点彼此的看法,交流探讨分享。
正如创业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拥有天空与世界一样,学术革新、学术进步更应该是分享、探讨、交流。
我想评论区不乏很多的高校学者、教授、副教授、乃至刚入门刚毕业的年轻博士。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。
摆正态度,把研究看作一项事业,我想国富民强国家也是在努力积极改善。如果看到我的文章里有大学行政者、官员、校长,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。
高校是否要真正的改革,与世界接轨。行政与教学科研的分离,行政为教学服务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,才能共建一个拥有思想自由、学术自由的氛围与环境。
唯有看到不足,我们才能迎来自我成长。希望我们赢在格局、学术态度与学术内容与成果,在真正无愧于学术,尊师重教与尊重学术平等上。